13793333165
产品中心
新闻中心

一个肿瘤患者的地理新发现之二:风吹稻花香两岸枪打豺狼酒迎朋

来源:米6app下载    发布时间:2023-12-02 12:06:23

  我,作为一个有资深丹东女婿身份加持的吃货,关于介绍来丹东该吃什么,责无旁贷,而且,我终于能当一回权威专家了。

  丹东地处鸭绿江入海口,由于淡水和海水在此融汇,所以丹东附近海域的海产滋味别具一格。

  丹东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,和朝鲜第二大城市新义州,隔鸭绿江相望,所以,丹东的朝鲜人和韩国人特别多,因此,丹东的朝韩餐饮也非常棒。

  我推荐去韩国人和朝鲜人聚居的韩国城附近,看哪家馆子里说思密达的人多,跟着进去就对了。

  最后推荐一款佐餐助兴饮料——朝鲜原装进口的大同江啤酒,这是我从酒坛退役前,喝过最好的工业拉格啤酒,也许是朝鲜兄弟实在,不会偷工减料,这酒用的是纯麦芽,所以,口感非常浓郁。

  好了,吃喝介绍到此,熟悉本系列游记套路的各位看官应该了解,接下来该从美食切入到讲丹东地缘的阶段。

  要理解丹东,首先要理解朝鲜半岛。朝鲜半岛,从陆路可北上进入我国东北,从海上,可以直入黄海、渤海,登陆逼近京师。所以,朝鲜半岛是我国东疆的海陆两栖战略缓冲区。

  所以,从古到今,只要我国完成统一,政治家们就很看重对朝鲜半岛的控制。这种传统,一直延续到清末,新中国成立后,甚至现在。

  比如,隋唐两位雄才大略的皇帝——隋炀帝和唐太宗,都不顾一切代价对朝鲜半岛用兵。

  日本,是欧亚大陆东面体量最大的岛国,角色定位类似于欧亚大陆西面的英国。岛嘛,天然易守难攻,连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人,都没能跨海征服日本。

  所以,古往今来,只要日本这一个地区,一旦完成统一、整合或改革完毕,就不安分,就开始打在东亚大陆占据一席之地的主意。而朝鲜半岛的区位,也正好是日本染指东亚大陆腹地的跳板。

  公元7世纪中期,正值我国大唐初年,日本全面学习唐朝制度,完成对全岛的改造,变成和唐朝一样中央集权体制,史称大化改新。

  这让日本感觉自己行了,可以对东亚大陆下手了,于是他们第一次对朝鲜半岛动武。咱们大唐当然不能惯着日本,立刻派兵远征朝鲜半岛,并把日军一顿暴揍,杀得日军血流成河,这是中日军队之间史上第一次正面交锋,史称白江口之战。

  经此一战,中国彻底把日本打服了,从此,日本不仅再也不敢惦记东亚大陆,还全面向中国学习,真是什么都学,连汉字都学走了。日本对中国服服帖帖了将近一千年。

  到了明朝末期,日本出了个强人——丰臣秀吉,这家伙结束了日本的军阀割据,以军事手段统一了日本。而此时的中国的东北地区,女真人领袖努尔哈赤,造了大明朝的反,成为明朝最大边患。

  于是,日本又感觉自己行了,丰臣秀吉自认可以趁大明朝忙着女真人的机会,再次涉足朝鲜半岛。就这样,日本第二次对朝鲜半岛用兵。

  当然,这一次大明朝的万历皇帝,还是没惯着日本人,还是立即派大军远征,帮助朝鲜人又一次打败了日本人。

  可以说,整个古代的东亚格局,就是中国实力碾压日本。丹东,就是维持这种格局的地理前线。

  到了19世纪中期,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,以率先完成工业化的武力优势,先后叩开了中国和日本的国门。

  中国和日本,同时认识到了自身和西方世界的差距,分别进行改革开放,中国这边史称洋务运动,日本那边史称明治维新。当然,由于中国的体量比日本大得多,看起来,改革的效果更好,就像我在 广州篇(下) 讲过的,洋务运动三十年,使大清朝同光中兴,似乎取得像今天中国改革开放一样的伟大成就。

  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的六十年间(1894年——1953年),发生了三次对近现代中国的塑造,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的中国对外战争。

  这三次战争的发生地,都在丹东,或和丹东脱离不了干系。更有巧的是,这三次战争的参与者和战后受益者,正是当今世界经济前三大国——美国、中国、日本。而美国和日本,也是从近现代到今天,和中国关系最复杂的两个国家。

  中日甲午战争,丹东是主要战场之一,交战双方是中国和日本。战前从实力看,中国更强,日本较弱。结果却是中国战败,日本赢了。也正是这一年,趁欧洲列强忙于瓜分世界的时机,美国闷声发财,一跃变成全球第一经济大国。

  抗日战争,中国和美国联手,并肩作战,把日本彻底击倒。抗战之前,丹东已被日本占据多年。这里为了日本向中国东北输送军事力量,和从中国东北攫取资源的中转站。现在丹东著名景点——鸭绿江断桥,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。(关于抗日战争的详情,及其对于中国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,我在昆明篇详谈,这里就不赘述)

  抗美援朝战争,交战双方是,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的新中国,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。战前从账面看,双方实力差距巨大,但结果呢,我军主力从丹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,三年后,打到三八线,逼迫强大的美军不得不在停战协议书上签字。

  可以说,我们打赢了这场立国之战。从此,我们这个古老大国又站了起来。而在二战中被打趴下的日本,得益于地缘,成了美国在远东地区对朝鲜半岛用兵的后勤基地,被美国扶持,这使日本经济在战后很快恢复,乃至后来快速崛起腾飞。

  说到这,本篇的问题来了,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,中国国力更强,日本国力较弱,可为什么是日本赢了,中国战败了?而在抗美援朝战争前,中美国力相差悬殊,可偏偏最后却是中国胜利了呢?

  好,下面就让我分别结合两次战争的始末,简要梳理,分别从三个方面,做出对比。并最后加以战后影响和意义。来看看是否能回答以上问题。

  甲午战争的起因是朝鲜半岛爆发了农民起义,史称东学党起义。朝鲜当局无力,只好找旁边的好大哥——清王朝求助派兵帮忙。这时的日本,通过明治维新改革,感觉这回自己实力真行了,决心和中国再较量一次,和中国争夺亚洲老大的位置,于是精心策划,秘密准备。

  再看大清这边,经过三十年的洋务运动,看起来也很强大,至少在亚洲是绝对霸主。另外,这时候,慈禧太后已退居二线,把领导国家的大权交给了年轻的光绪皇帝。而年轻气盛的光绪皇帝,刚刚亲政,自然急于表现,正好赶上朝鲜半岛事发,一拍脑门就决定出手了。

  于是中日两军,在朝鲜不期而遇,但因为日本早有预谋,所以对中国军队先下手为强。清军吃了暗亏,彻底激怒了光绪皇帝,因为在光绪皇帝看来,日本不过是蕞尔小邦,千年以来一直被中国压制,现在居然胆敢在自己的任期上犯浑,那怎么行!

  光绪皇帝立即命令李鸿章,出动当时中国的海军主力——北洋水师,护送大清陆军精锐向朝鲜增兵。向日本全面开战,意图好好教训一下日本这个昔日的小老弟。

  而日本方面,对北洋水师早有研究,也动员海军主力——联合舰队,到北洋水师的增兵航线上,设伏待战。

  就这样,中日双方的海军主力,就在今天的出产丹东黄蚬子的海域,打了一场对赌国运的海战,史称大东沟海战。著名的邓世昌,就在此战殉国。

  大东沟海战结果是中国海军惨败,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,只好把北洋水师剩余军舰,全部撤回山东威海刘公岛的海军基地,将黄海的制海权拱手让给日本。日军乘势攻克辽宁大连旅顺要塞,剑指渤海,直接威胁大清首都北京。

  这让光绪皇帝慌了神,一时是继续和日本死战,还是讲和,犹豫不决,拿不定主意。

  而在皇帝身边的高层权臣,同时也是李鸿章的政敌——翁同龢,正好看足了李鸿章的笑话。因为和日本作战的北洋水师和陆军,都是李鸿章一手筹建的部队,甚至可以说,上到高级军官北洋水师首长——丁汝昌,下到每个士兵水手,都是李鸿章的私人嫡系。

  所以,以翁同龢为首的“政治公知”,开始给北洋水师的官兵造谣泼脏水,说风凉话,把战败的原因统统怪罪于李鸿章和其部下。

  至于其他和李鸿章政见不合者,更能落井下石。日军很快在山东登陆,包围刘公岛,意图全歼北洋水师。而当时的山东地方军队长官,因为和李鸿章有旧怨,竟瞪眼看着北洋水师被日军围攻,就是不出一兵一卒,见死不救。

  此外,除了北洋水师,当时在中国南方海域,还有实力逊色北洋水师的另一支中国海军舰队——南洋水师。但因为当时南洋水师的首长,是李鸿章的政坛对手——张之洞。所以,南洋水师也按兵不动,没有增援北洋水师。

  就这样,孤立无援的北洋水师最终全军覆没。中国也再无与日本对抗的军事力量。此时的光绪皇帝,只想结束这场噩梦,勒令李鸿章,与日本求和。仿佛中日之间这场战争,只是李鸿章一个人的事。

  在开战之前,中日两国都曾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。但是,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最大不同之处,洋务运动仅仅是工业化改造,而明治维新是制度改革,通过改造国体,把日本整合成了一个统一的共同体国家。日本虽然整体国力不如中国,但是举国上下,可以拧成一股绳,集中合力对付中国。比如,连皇后都可以变卖首饰捐献,用于国家购置军舰。而一些日本普通民女,以皇后为楷模,虽没首饰,就出台创收,把赚的青春饭都捐献给了军舰。

  再看当时大清治下的中国,虽然整体国力强于日本,但却犹如散沙,分散在帝国的各个角落,没法整合集中,就连政权高层,都因代表各自地方利益而矛盾重重,甚至面临外敌入侵,还互相攻讦拆台,袖手旁观。

  李鸿章去日本,谈判求和,以挨了一枪为代价,犹如卖惨般让日本勉强给赔款打了个折——两亿三千万两,这笔巨款相当于当时中国三年的财政总收入,这还不算,还得把台湾割让给日本。而且,要不是法国德国俄国出于私利,从中调和,差点儿连辽东也被日本拿去了——如果如此,丹东就是日本领土了,我们最爱的黄蚬子就成日本特产了。

  中国为了支付赔款,还得借高利贷,最后连本带利一算,相当于十年财政收入。巨大的债务包袱,让中国从此一蹶不振,彻底丧失亚洲老大身份,还被日本打压欺负了整整五十年。

  但是,我们虽然被打趴下了,也被打醒了,通过甲午惨败,让我们一部分中国人认识到,光学西方搞些洋枪洋炮是不能从根本上强国的,想要真正强国兴邦,就必须把我们整个国家从制度上,进行彻底改造……

  甲午惨败,让我们刻骨铭心,甚至直到今天。我们的两艘航空母舰,之所以起名叫山东舰和辽宁舰,我猜,主要是因为当年我们的北洋水师,就是在辽宁和山东被打败的。所谓,在哪跌倒,在哪爬起,今天我们逐渐强大的中国海军,没有忘记历史!

  而日本经此一战,利用清政府支付的巨额赔款,发展军力,积攒足够实力后,打败俄国,吞并朝鲜,称霸亚洲,逐步晋升世界列强行业。后来,甚至膨胀到企图彻底征服中国,并同时和当时最强大的美国开战。

  二战结束后,美苏双方即刻进入冷战,朝鲜半岛被一分为二,南北对峙。就这样,朝鲜半岛又成了冷战双方的前线。

  当朝鲜战事刚一爆发,美国航空母舰开进台湾海峡。我国的最高领导层,就立刻意识到我们与美国的一战不可避免。而且判断,美国一定会出兵朝鲜。因为,当时我国百分之九十的重工业都在东北地区,所以,我们立刻把还在南方的四野主力部队北调到东北备战。这就为后来,我军先锋能够秘密进入朝鲜,并对美军予以出其不意地攻击,打下了基础。

  但是,真下决心和美国开战,确实很难。当时,美国是世界上经济、军事最强大的国家。而我们刚刚经历长期的抗战和内战,一穷二白,百废待兴。

  从账面看,我们似乎毫无胜算。现实差距,让当时我们的最高领导人经过几天几夜没合眼的深思熟虑,才决定出兵。

  从一些史料看,他当时的犹豫不决,似乎是出于对苏联是否出兵帮助的承诺没把握。其实,正好相反,苏联越不出兵,我们反而越要出兵,我们敢于和强大的美国开战,实际上也是打给苏联看,让苏联明白我们不是好惹的,否则,假如我们没表现出这种非凡的勇气,而是懦弱怯战,以后来苏联表现出的霸道贪婪,就算东北不被美国染指,苏联也不会对我国东北没有企图,甚至难免保证不会对我们也来一个布拉格之春。

  战争起初,本在东南备战渡海的三野主力九兵团,被北调到北朝鲜长津湖地区,任务是围歼美军最精锐的部队——陆战一师。结果,我们完成了合围,却因为军事装备上的巨大差距,让陆战一师跑掉了。

  但在随后的三年作战中,我们的军队充分诠释了中国人崇尚学习,善于学习,中国是学习型国家,中国军队也善于学习,是学习型军队的特点。我们在和敌人作战时,向敌人学习,我们和盟友苏联并肩作战时,向苏联学习,可谓边打边学。比如,我们的飞行员,从没见过飞机,仅用短短三年,就可以和老练的美国飞机员进行空战。

  最后停战时,就连美军首长克拉克都不得不亲口感叹:我们的对手——这支亚洲陆军,之所以没有被我们击败,是因为他们正在慢慢的变强,甚至已经学会怎么样打现代化陆战了。

  我之前在 广州篇 论述过,我们的执政党对中国完成了自下而上的改造,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虽然还很穷,但已经是一个统一的共同体大国了。我们这一个国家的所有资源,都可以被整合调动集中起来。

  所以,在战争初期,已经复员到地方转业的百万大军,一声令下,就能够立即开赴前线作战。而整个战争期间,我国先后轮番动员300万军队,源源不断进入朝鲜战场。就连我们的普通群众,都可以被组织起来,支援前线。

  好了,说到这,终于能解答,本文第二部分末尾的问题了——甲午战争,中国国力更强,日本国力较弱,结果为什么是日本赢了,我们输了?抗美援朝战争,中美国力相差悬殊,可为什么胜利的是我们?

  因为大清对日作战的军队,是李鸿章的私人武装,他们只知道效忠的是李中堂。而我们的军队,来自于人民,善于学习,深知为何而战。

  因为大清治下的中国,只是王朝帝国。所有国人只知道有皇帝,所谓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而没有对于现代国家的心理认同。

  而我们的新中国,是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领导的统一的共同体大国,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自己的主人。所以,为我们自己和祖国,我们不惧怕一切敌人。

  最后,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意义,我就不说了,还是直接上图如下,用我们大领导的讲话来说明一切。

  正如上图言外之意,抗美援朝战争还留下一个续集,那就是——海峡对岸。说到这,本篇最后的问题也来了。为什么我们肯定要把这个续集来个剧终呢?为什么我们祖国的统一大业必然势不可挡呢?

  本篇的彩蛋美女——这位正在吃丹东黄蚬子的东北姑娘,是我学姐,从中学到大学,一直背负校花包袱,正如本文链接歌曲里唱的歌词那样:姑娘好像花儿一样……


上一篇:扬州工业工作技术学院举行校庆嘉年华 下一篇:【48812】儿子婚宴要用茅台老公的同学是开烟酒店的找他必定会给批发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