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793333165
产品中心
新闻中心

00后殡葬up主汤木檀泽:头铁一代笑对死亡

来源:米6app下载    发布时间:2023-12-26 17:20:58

  「毕竟,理解死亡,最终是为了让我们理解生活,让我们也可以面对生活中的痛苦与无聊,面对生命中的相逢与告别。 」

  最近,00后up主汤木檀泽靠分享殡 葬工作日常在网络走红,第一次发视频就登上b站热门,短短数日涨粉几十万。

  不了解的人可能会觉得,殡葬行业是神秘的、灵异的、恐怖的,但是在汤木檀泽的视频中,殡葬行业却“百无禁忌”。 葬礼仪式的排练中,她用自己的遗照模拟逝者; 饭局上,她的敬酒词是“一路走好”; 打车回公司,她跟司机说送她到第几行第几列······

  作为一名入殓师打工人,她没什么属于这个行业刻板印象的特殊气质,反而用搞笑段子和表情包装点视 频,用平和轻松的语言颠覆严肃的死亡叙事。

  这种独树一帜的风格和不同质化的内容输出让她火速走红,看了她讲述的日常,很多人才突然意识到,生死话题也不是全然冰冷的,可以平静和治愈,也可以轻松有趣。

  这些有些“掉功德”的段子和有点“地狱”的笑话,引发了很多年轻人的共鸣,大家都表示看完视频要敲电子木鱼补 回功德。

  曾经讳莫如深的死亡话题和不受欢迎的殡葬行业,是如何在网络上变成轻松的段子和愉快的玩笑的?从年轻人的态度上,又体现着死亡观念怎样的变化?

  汤汤之所以能够笑着面对工作,甚至把工作遇到的种种细节讲成段子,是因为她把殡葬当作一份普通的工作,既不神化也不丑化,既没那么高尚,也没那么不堪。

  殡葬是一个古老而重要的行业,自远古时期人类对“弃尸”心生怜悯,就进行了一定的丧葬仪式,而后丧礼逐渐发展起来,承载人生命尽头最后的体面。

  尽管历史悠远长久,殡葬始终是一个在社会评价上处于“压抑”地位的行业。自古以来就有“棺材铺不打广告”的说法,相关从业者也常常被怀疑“晦气”“阴气重”。长期的污名化导致这一群体的发声付之阙如,至今面临困局。

  不过,年轻一代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,越来越不看重工作的“外在名头”,不愿被社会评价束缚,转而注重工作本身舒适度的高低、个人性格的适配性以及存在价值的转化。

  在他们看来,殡葬行业有相对固定的上下班时间,不需要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情况,没有严格的KPI指标,专业冷门、报名人数较少、岗位饱和度低,具有广阔的工作前途。更重要的是,它很容易激发人的骄傲和认同感,既让生者得到慰藉,又让逝者得以安息。

  近年来,影视行业也接连向人们揭开了殡葬业神秘的面纱,提醒人们殡葬的重要价值。《东北告别天团》把丧葬拍成喜剧,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表达对生命严肃意图的思考; 《三悦有了新工作》探讨了殡葬行业的大众性,从殡仪馆展现无数人生的缩影; 《人生大事》把入殓师从业者称作“种星星的人”一时出圈,他们播种希望的种子,浪漫又神圣。

  不过这种意义也不宜被夸大,up主汤汤认为,殡葬与别的行业没什么不同,本质都是服务社会,服务人民群众;唯一的特殊之处在于,其他服务行业直接为生者服务,殡葬的直接服务对象则为往生者。

  事实上,过度贬低与过度神化都体现出人们对殡葬业背后的隐秘力量——死亡的恐惧与不理解,汤汤对待殡葬的平常心,启发人们重新思考,人该怎么样与世界告别,该怎么样面对死亡。

  中国传统的生死观中,儒家文化把死亡问题排斥在生命视野之外的现实主义生存哲学,是中国人忌讳死亡、恐惧死亡的文化根源之一。

  孔子说:“未知生,焉知死?”意谓人如果连“此生”都照顾不好,何谈照顾“来世”。避而不谈死亡问题,本意是要将人的关注点聚焦于生命,却也无意中把这一沉重的问题全然抛给个人去解决。

  在个人想象里,生命的最后一段,不论哪种死法都是痛苦的;在民间习俗中,由于各地民间传统文化的综合影响,“赶尸”“冥婚”等丧葬习俗不免令人心惊。当人们想到阴森恐怖的墓园、看到布置诡异的灵堂、听到诡谲恐怖的传闻,不免对死亡产生恐惧和阴影。这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了个人探索死亡问题时的视角,也让它成为了人们避之不及的话题。

  为了获得宽慰,人类曾经借助宗教的力量缓解畏惧死亡的情绪。佛教以轮回解释生命的循环,基督教以末日审判安顿生者的行为,在诸如此类的叙述里,死亡并不是终结,而是灵魂的归宿和超越。

  面对生命的最终归宿,年轻人寻找不到答案,因此开启了自我的死亡教育。他们参与社会化媒体中殡葬行业的讨论,在殡葬行业的段子和金句中对其祛魅,以幽默的方式去解读死亡、消解其沉重与恐怖。

  他们主动倾听殡葬业的故事,了解他人处理死亡的经验,前往殡仪馆进行社会实践,旁观殡葬流程、参观遗体告别与火化、法医尸检和骨灰寄存室,看着人的一生被送入火化炉,余下一罐失去色彩的骨灰。

  他们还给自己办葬礼、写遗书、选歌单,借此回顾此前的人生,假设自己一步步走向棺木的方寸之间,模拟直面死亡的心境,获得对生命真实的体验和反思。

  这些努力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降低了死亡的恐怖性,用自如的心态面对死亡中过度恐怖的叙述,又用玩笑的方式消解了死亡中过度神圣的部分。

  在这场自我死亡教育的过程中,死亡不再是不可触碰的禁忌,而是年轻人认真思考自己想要抵达怎样的人生、书写哪种故事结局的一次重要体验和机会,直面的同时又赋予死亡以浪漫。

  不过仍有人对此感到不解,评论区有人曾经说,把死当作段子和玩笑讲出来是不尊重死亡,汤汤很认真地置顶了一条自己的回复。

  她讲到,死亡没什么可尊重的,不过是自然规律罢了。 而作为入殓师,她要做的是尊重与死之相对的、生的那一面——逝者的最后一程和亲属的真挚思念。

  即使爬满蛆虫,即使面目全非,即使四分五裂,逝者的家人也不会害怕,因为在他们眼里,他永远是亲人的模样。当亲属的真诚愿望传递给入殓师,他们定不会辜负这份心意。

  “未知生,焉知死”或许在某一些程度上透露出活在当下的智慧,但人们总是难以逃避“未知死,焉知生”的生活事件,那就是他人的离世。

  11月1日到2日是墨西哥的亡灵节,即曾经大火的电影《寻梦环游记》的原型。死亡是墨西哥人最钟爱的“玩具”之一,更是墨西哥人永恒的爱。他们调侃死亡、爱抚死亡、与死亡同寝、庆祝死 亡。 这种庆祝,传达出来的是对逝去的人的爱意,而非不尊重。

  电影中现实的表世界和亡灵的里世界通过“爱”的桥梁相联通,告诉我们,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,遗忘才是。不论是庆典、葬礼还是风俗,都是为了让死者认真和世界告别,让生者带着记忆和希望活下去。

  当亲人的离世 这场漫长的潮湿不再可怕,当人们不再害怕谈论死亡,而是将其视为生命的一部分,以更加开放和坦然的态度去面对它,生命的价值和质量得到关注,生命的尊严和意义也就自然显现。

  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。 正如史铁生在《我与地坛》里所说,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,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季节。 对于既定的事实,无论谈或不谈它都客观存在。 如果我们对死亡理解得越深刻,讨论得更充分,面对它的来临也会少一份惶恐,多一份勇敢。

  毕竟,理解死亡,最终是为了让我们理解生活,让我们也可以面对生活中的痛苦与无聊,面对生命中的相逢与告别。

  陈奕迅的《习惯说》里这样谈到死亡与分离:“当天不能承受,今天能习惯,一切难面对事情。”

  好好活着,在生命这条长河中,余晖下摇着橹,撒下最后一网,尽可能让我们的生命满载而归。


上一篇:跨年不欠账图片大全 下一篇:【48812】儿子婚宴要用茅台老公的同学是开烟酒店的找他必定会给批发价